查看原文
其他

互相听不懂?奉贤这位援藏医生手绘“双语”漫画巧问诊

上海奉贤 2022-10-15



最近,奉贤援藏医疗队的林茵

因为一组手绘漫画“火了”

还接受了日喀则当地媒体的专访


图为林茵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如果查房的时候,没有一个能帮忙翻译的人在旁,那天天就是劳心费神的无效交流,双方都抓狂。”这是来自奉贤的援藏医生林茵,刚刚从日喀则方舱医院借调到当地新冠肺炎治疗基地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查房医生,必须要准确了解患者的症状,患者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林茵是怎么解决沟通问题的,点击视频了解:

来自奉城医院神经内科的林茵,是奉贤第二批援藏医疗队队员,原本安排在日喀则当地的方舱医院工作,由于救治组人手不足,在方舱工作一个星期后,林茵被借到了当地的新冠肺炎救治基地,也是目前奉贤两批援藏队员中唯一一位在新冠阳性感染者定点救治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


为准确了解患者症状 

神经内科医生开始学藏语、画手绘


相较于林茵之前工作的方舱医院,当地的新冠肺炎救治基地,收治的大多是病情较复杂的,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了解他们的详细病史和具体症状是治疗的第一步。可有些患者只会藏语,不通汉语,身体的反应、感受若不能和医生当面沟通,直接影响到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



“有没有咳嗽,我还可以自己咳嗽几声示范下,但头晕或头疼怎么向患者确认?”查房中,准确描述阳性感染者的症状差异,成为了林茵最大的挑战,语言不通,光靠手舞足蹈地比划,显然远远不够。



“我也会跟着当地志愿者学一点简单的藏语,我是神经内科的,所以我学会的第一个藏语词是‘头痛’,这个词我说的时候当地居民也能大概听懂。其他词汇音节比较长的,一时也记不住。”查房的时候,如果隔壁床的患者或者家属正好会说汉语,林茵就会方便很多,“他们一般会主动帮忙翻译。但如果旁边会汉语的居民正好下楼活动了,比如说晒晒太阳,直接和不会说汉语的居民沟通就太难了。”



为了解决这一沟通困境,从小喜欢画画的林茵想到了“看图说话”。表情痛苦,脑袋上星星萦绕,天旋地转,这是林茵笔下的“头晕”症状;难受得跪在地上,张大嘴巴吐了一地,这是林茵想确认的是否有“呕吐”症状。



试了两天,这样的沟通也缓解了不少当地居民的焦虑,借助手绘,他们也能“听懂”医生问的话了。原来林茵的手绘只有图,在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林茵的手绘1.0版有了藏语标注,“双语”手绘2.0版也更清晰明了,“沟通起来顺畅多了。”



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林茵介绍道,后续她还会持续更新这组漫画作品,“比如像量血压,这几天工作碰到比较多的,后面也会画一画。”



这些简易的漫画,在日常沟通中派上了大用场,尽管多次使用已经有折痕,林茵也依然很“宝贝”。由于闭环管理,这组漫画作品,林茵带进救治基地后,就不能再带出来了。“所以我每天都会找个抽屉里藏藏好,怕一不小心被当作医废处理了。”


执笔的是高原抗疫的战士 画笔下是呆萌可爱的小女孩

目前在救治基地,林茵每天早上8点就要进院(相当于奉贤早上5、6点钟),连上七天白班。尽管辛苦,可对于林茵来说,上海援藏医疗队的男同志们已经为治疗基地的女医生们分担了很多。由于当地温差较大,晚上只有6-9℃,定点医院内夜间值班休息环境相对较艰苦,医疗队的男同志们就主动承担了值夜班的任务。

这也让林茵晚上有了相对从容的时间。回到闭环管理的隔离酒店,完成一天的工作材料后,除了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更新这组漫画,林茵也开始用画笔记录来到日喀则后的战疫日常。


条件的艰苦,在林茵“萌萌”的画风之下似乎稀释了几分。回忆来到日喀则的第二天,一个小小的女孩紧紧地抱在一个大大的氧气瓶上,似乎谁也别想拉开她们,画风很可爱,也很让人心疼。



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之上,如今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离开氧气管,穿上防护服,林茵大部分时候已经能坚持着“独立”工作了。


可一旦开展体力劳动,比如换洗衣服这种在平原地区还比较轻松的活,强烈的高反依然让林茵感觉很吃力。作为每天的日常之一,林茵每天都要背着8斤重的制氧机,一边吸氧,一边洗衣服。


远在4000公里外的高原之上,工作虽然艰苦,可林茵的手绘依然给每一位看到漫画的人带来了快乐。“我天生就是一个乐天派,心理年龄很小。”在连线采访中,林茵笑道。这样一幅幅简洁明了、画风可爱的手绘作品,为与救治基地阳性患者的直接沟通带来了便捷,也增强了携手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


期待当地疫情形势早日好转

也期待林茵笔下返程奉贤的画面


编辑:何芹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